健康云龙丨寄生虫之蛲虫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又叫蛲虫、屁股虫、线虫。蛲虫病是由蛲虫(蠕形住肠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感染普遍,一般发生于儿童,具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分布特点。


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可以看到的大多为雌虫,长度大约2厘米,常出现于肛周和新排出的粪便表面。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像葵花籽,卵壳较厚,卵内常含蝌蚪期胚胎。


一、蛲虫的生活史


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腔内,主要在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甚至可达胃和食道,附着在肠粘膜上。成虫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当宿主睡眠,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经肛门爬出,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雌虫寿命一般约为1个月,但儿童往往通过自身感染、食物或环境的污染而出现持续的再感染,使蛲虫病迁延不愈。


二、蛲虫的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较为多见,一般蛲虫的虫卵污染了手,即手没洗干净,经过手从肛门接触到一些污染的粪便等,然后入口而感染,是自然感染的一种类型;

2.间接感染:接触虫卵污染的环境后导致感染;

3.呼吸道传播:较少见,蛲虫的虫卵漂浮在空气尘埃中,通过口鼻吸入咽下感染;

4.逆行感染:虫卵在肛周孵化,幼虫从肛门逆行进入肠道而引起感染。



三、蛲虫感染的健康危害

首先是肠粘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其次,出血与发炎。雌虫的深层寄生造成出血、溃疡,甚至小脓肿而误诊。肛周、会阴处局部皮肤刺激,瘙痒破溃所致的继发炎症。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婴幼儿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反复哭吵,睡不安宁,反复长期感染则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第三,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阑尾炎等。第四,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雌虫经女性阴道、子宫颈逆行进入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引起各生殖器官炎症。


四、诊断蛲虫感染需要做的检查

儿童蛲虫很常见,检查并不困难,确诊可通过显微镜检查虫卵和成虫鉴定,虫卵检查常用透明胶纸粘拭法,即半夜至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将胶纸粘在透明玻片上,第二天送检测部门显微镜检查,连续3天,发现虫卵即可确定。


虫体检查,多在患儿入睡后1~3小时(一般为夜间24时后)查看肛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镊子挟住放入有生理盐水的小瓶中保存,第2天送检测部门显微镜鉴定。因为蛲虫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一般需要连续观察3~5天。


五、蛲虫感染的防治

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对托幼机构,要严格禁止儿童在幼儿园或儿童游乐场地穿开裆裤,在孩子游玩后要坚持洗手,及时为游乐场地进行消毒;对家庭,要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棉被床单等寝具可经常置于阳光下曝晒以杀死虫卵,使用吸尘器清理家中地板以清除虫卵;对幼儿,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吃手、咬指甲,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蛲虫病治疗药物有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中药等。单纯的口服药物驱虫一般不能达到根治目的,需要将环境中的虫卵清除并适时配合服药来根除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