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他们坚守如一,昼夜交替,他们百战不殆。他们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爱人,也是伙伴、是战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在疫情面前,他们舍弃“小家”选择“大爱”,化身风雨中的逆行者,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奋战对抗疫情,筑牢疫情防控的每一根链条。
如果青春有颜色,那一定是“志愿红”
“陈书记,和平上东三期点位需要试管码。”“收到,马上送过去!”此时的她是疫情防控战场上的“调度员”,统筹保障各个核酸检测点位物资情况,手中的手机铃声就没断过。
“请出示一下身份证,采集前需要录入信息。”此时的她又是一名核酸检测信息登记员,拿管、贴码、扫码、人员信息采集、封管,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几百遍,她说只要能保障大家安全,再累都值得。
“请还没有进行核酸检查的居民带好身份证和健康码,抓紧下楼做核酸。”晚上7时,她又化身一名社区网格员,手持“小喇叭”逐楼提醒居民下楼做核酸,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她就是徐州市云龙区翠屏山街道和平上东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杉杉,她总是认真对待每一次核酸检测,确保区域核酸检测高效完成。
在核酸检测期间,陈杉杉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但依然保持精力充沛。她常说:“我是党员,我先上。”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面对当前疫情的严峻复杂形势,她勇带头、当表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以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如果青春会说话,那一定是“我可以”
在汉风街道泰岳社区核酸检测点位一线,有这样一个身影让人印象深刻。她拄着拐杖,或维持着核酸检测点秩序,或守卫在小区门口,或帮人运送物资。她就是汉风街道的工作人员肖静,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她,乐观且坚强。
3月28日晚10时,云龙区连夜开展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肖静坚持和同事们一起下沉一线。社区主任李为崇对她说:“你的脚不方便,就不要来了,这里有我们在。”可肖静坚定地摇了摇头,她说:“虽然我走路慢了点,但是我一定不会给大家添麻烦。”在核酸检测一线,她努力克服身体不适,依靠拐杖艰难来回挪步,协助维持秩序,做好“两码”查验,从晚上10时到第二天早晨6时,肖静拄着拐杖整整站了8个小时,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手脚都变得无比酸麻,但是她从未有过怨言。
一些等待核酸检测的居民看到肖静的腿脚不太方便,便拿来凳子让其坐下,这让肖静感动不已,但都被她婉拒了。“坐下来就没办法工作,我拄着拐杖没问题。”肖静乐观地说。
如果青春有记忆,那一定是“我和你”
“这个小姑娘经常来我们社区做志愿者,有时候还带着自己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前两天核实调查外地返徐人员的时候就是她和她妈妈一起上门工作的。”居民张阿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
居民口中的这个女孩名叫刘梦媛,今年19岁,刚刚参加完春季高考,在等高校录取通知书期间主动向社区报到。而她的妈妈苑静静则是骆驼山街道民祥园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她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5+2”“白+黑”已成为工作常态。白天,她争分夺秒,挨家挨户电话随访、排查涉疫重点人群,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整理数据,那一张张登记表、一沓沓记录本,记录着苑静静每一天的心血和努力。
值守社区出入口、开展“敲门”行动、协助核酸检测信息录入,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能看到母女俩并肩作战的身影,每一项工作她们都配合默契。“疫情防控工作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要守土有责,也要守土尽责。孩子能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我感觉挺骄傲的。”苑静静微笑着说道。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在云龙大地上,还有许多像他们这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教师、学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夜幕下忙碌的身影,寒风中默默的坚守,已成为春日里最绚丽的一抹“志愿红”,也成为了战“疫”前线最温暖有力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