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锋丨把“初心”写在行动上

面对疫情,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闻令而动,用行动践行新时代云龙精神,用坚守书写抗疫一线故事,凝聚起上下同心、攻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云龙之声》微信公众号特开设“抗疫先锋”专栏,聚焦抗击疫情第一线,宣传报道感人的人物故事,增强全区上下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强的干劲、拼劲、韧劲,投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吃盒饭睡着的社区书记

——汉风街道昆仑社区
党支部书记 袁龙旭


近日,某网络平台一段“昆仑社区书记吃盒饭睡着了”的视频火了一波,目前已达到2.6万人的浏览量,而这位社区书记就是袁龙旭。 


从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开始后,袁龙旭一直坚守在社区,几乎24小时连轴转,每天凌晨2点以后才能躺下休息,手机微信有指示立马起来带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始做好新一轮核酸检测的整理物资、摆放桌椅、拉警戒线等准备工作。  


为更好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袁龙旭引导广大党员志愿者主动担负起社区居民核酸采样信息录入、现场秩序维护、疫情防控宣传、交通卡点布控等工作。制定“错时轮岗”工作制度,做到“歇人不歇岗”,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无缝对接”。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分析每轮全员核酸检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办法。开设核酸检测暖心通道、按楼栋排队检测、优化核酸检测点位、核酸检测人数画正字……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让他练就了“三头六臂”,每轮全员核酸检测都能高效完成1.3万多人的检测量。


“一个小时不到,我的市民生活必须类出入证就已经审核通过,可以领取了。”绿地香颂小区陈女士说。


自徐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严格管控人员出入社区小区新通告后,袁龙旭立即上线“小程序”,细致地把出入证分为市民生活必须类、城市保障类、疫情防控类和特殊需求类,居民在线就可办理。截至目前,昆仑社区已经审核通过了4500余份申请。


近年来,袁龙旭先后“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苏北计划优秀志愿者”“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徐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徐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徐州市优秀共青团员”“徐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青年”“徐州市第二届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大赛优秀社区负责人”“徐州市最美平安志愿者”“徐州市共青团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这是我应该做的!”

——彭城街道莲花社区
志愿者 李可欣


“可欣,现在有空吗?”

“在哪?马上到!”


李可欣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大四学生,预备党员。疫情的到来,实习工作按下了暂停键。李可欣义无反顾投入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有任务时她活跃在疫情防控工作现场,待命时便安心居家完成个人学业。在志愿服务期间,她做到了志愿服务和学习两不误,顺利的完成了个人毕业论文创作。 


自3月28日晚,社区工作人员在志愿者群里发布紧急需要志愿者帮助的通知时,李可欣第一时间赶到了工作现场,至今仍坚守在莲花社区疫情防控一线。


“您好,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现在上门来为您做核酸检测,请拿好身份证打开门。”


在气温直升30摄氏度的天气,李可欣与医护人员、社区网格员穿着防护服,骑着小三轮车,带着消杀和采样工具,穿梭在莲花社区中。 


20户人家,20栋老居民楼,平均每户楼层都在4层以上。一上午工作下来,防护服里李可欣早已全身湿透,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雾气呼在面罩上。可当看到小区门口的奶奶们对着她们竖起大拇指,听到入户核酸的居民们一声声道谢和辛苦了,防护服里的小姑娘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在这20栋楼的大汗淋漓中,找到了属于她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这是我应该做的!”李可欣总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李可欣在本科就读期间,获2021年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学金,连续6次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连续3年荣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优秀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在徐州市4月10日发布的宣传片《再等等,我愿意》中作为学生志愿者代表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