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丨区科技局: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编者按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实验室等进行调研,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殷殷嘱托直抵人心,切切期盼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云龙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增干劲。


即日起,云龙之声推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栏目,报道全区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市区委工作部署要求,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进一步增强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云龙新实践行稳致远。



区科技局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云龙区科技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贯穿科技工作始终,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开创科技新局面。


△区科技局在徐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调研


目前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100余家,新增国家科技中小型企业104家,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推荐第一批次高企申报4家。4月徐州赛伯乐双创运城获批国家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5月组织星火科技企业先导孵化基地和徐州云狮众创空间申报江苏省众创空间。组织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参与省级、市级绩效评价,其中,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市级载体绩效评价优良率100%,全市排名第一。指导江苏星远智能装备研究院、江苏汉方发酵产业研究院2家机构加速申报2023年第一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禹慧环境科技研究院、山河青环境技术研究院及纳烯新材料研究院3家机构参加本年度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工作。


积极推进江苏师范大学段纳教授团队、董永权教授团队和中国矿业大学夏同强教授团队等3项技术项目。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4场,达成技术需求意向12项,组织工程学院和企业联合成功申报江苏省产学研揭榜挂帅项目7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78万元。积极搭建桥梁助力企业引进江苏省科技副总8人,新建校企联盟2家。助力企业对接领军人才1人,引进产业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紧缺的专门人才2人,动态服务外籍人才25人,为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来华工作国外专家学者提供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政策支持。立足“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核心主题,形成《云龙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高水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区科技局在江苏小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作为一切工作的实践指引,坚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

在科创平台体系打造上求突破。


区科技局将进一步推动云龙区科创产业园、云龙科技谷、云龙科教创新中心投产运营,弥补自有产业园区不足的短板,指导徐州(云龙)赛科工场创新中心和云龙区星火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创载体建设,力争两年内组织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小七智能安全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智慧化行业安全融合平台


>>>>

在科技企业招引培育上出实招。


充分发挥云龙作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区位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结合现有与即将建成的园区、商务楼宇的不同业态特色,进一步完善科技招商扶持政策,招大引强,落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进驻抱团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云龙产业结构。断提升业务指导精准度,齐抓共管做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指导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内容,努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四科”标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切实有效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金融新路径,围绕科技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有关的金融政策,做好“苏科贷”“高企贷”等普惠性科技企业贷款政策,积极对上争取贴息,努力解决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融资难、贷款利率过高、程序繁琐等问题。


>>>>

在人才引进培养上下功夫。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区科技局将积极主动构建人才智力共享模式,发挥人才智库作用,着力厘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以及“中间方”的对接,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专业的“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打通“供需”双方通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形成人才服务企业,企业为人才服务良好局面。聚力产学研深度合作,聚焦“四主两新”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卡脖子”技术导向,整合高端人才资源实施技术攻关,实现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科技园区与辖区院所结对共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协同培养各类人才,推动产才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

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上见实效。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及增速、新型研发机构和科创平台贡献率、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及增速等5项科技考核指标为牵引,咬定全年目标不动摇,把提升各项指标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挖潜、全过程对接,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科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