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这些青春模样值得铭记

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爆发。民族危难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一百年前,广大青年振臂高呼,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一百年来,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今天,让我们重温爱国青年的足迹,缅怀革命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毛泽东:

以《湘江评论》为平台

支援北京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时,开国领袖毛泽东年仅26岁,此时的他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不到一年,刚刚结束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返回长沙不久。五四运动的消息很快震动了全国各地。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回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了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商量改组现在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以便发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


毛泽东一直站在运动的前哨,成为运动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了开展湖南的革命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维护他们的革命热情,也为了发表自己的政见,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毛泽东觉得,在长沙办一个刊物很有必要。由此,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的创刊号出世了。“创刊宣言”由主编毛泽东亲自撰写,用较大一号的字排印,几乎占整个第一版的篇幅。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热情奔放。在当时“世界革命”呼声和“人类解放”运动的影响之下,毛泽东曾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先后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他写道: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


周恩来、邓颖超:

创办革命团体觉悟社

推动五四运动发展



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天津时,正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和女子师范的同学们一起,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投入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周恩来1919年4月从日本回国,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回到天津,以校友的身份经常到南开去。周恩来无论是在南开学校大学班入学前还是入学后,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伟大的爱国运动中去。他和他的战友邓颖超、马骏、郭隆真等在天津开始了坚决持续不断的战斗,有计划地展开宣传、组织和斗争。这场爱国运动锻炼了他们,他们推动运动向前发展,形成波澜壮阔的局面。


邓颖超通过组织爱国团体,讲演、办平民学校、演话剧等多种形式,宣传爱国思想,启发民众。周恩来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传播先进思想。五四运动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天津。在1919年5月7日,天津学生就举行了示威,很快的组成了“天津学生联合会”。周恩来回国后,还未入学便投入到了这场热烈的学生爱国运动中。他表示“有恒心,有胆量,方能成功”,充分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激发起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对救国真理的探求。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于1919年9月16日正式成立,它的第一批社员包括马骏、谌志笃、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男女20人。觉悟社是五四运动中天津影响最广泛、作用最突出的进步学生组织。觉悟社的成立,标志着天津学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天津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再次推向高潮。在以觉悟社社员为核心的天津学联和各界爱国团体的领导和组织下,发动了天津更大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蔡和森:

组织在京的湖南学生投入运动

第一个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共同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之后,蔡和森同志在留法期间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的活动方针,得到广泛赞同,产生很大影响。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筹备旅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同志组织在京的湖南学生,投入了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


1920年初,蔡和森同志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在法国感受着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与领导勤工俭学学生的正义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他与陈独秀和毛泽东同志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正式成立。蔡和森同志虽未参加成立大会,但他对于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尤其是在建党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达: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掀起宣传社会主义的浪潮



1919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正在日本留学,这一年他29岁。6月,他得知五四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被捕,立即赶写了《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寄回国内发表。他在文中充满信心地写道:“顽固守旧思想的政府能捕得有‘新思想’‘鼓吹新思想’的陈先生一个人,不能捕得许多有‘新思想’‘鼓吹新思想’的人。纵使许多人都给政府捕去,那许多人的‘精神’还是无恙的。”


五四时期,全国掀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李达积极投身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旗手。1919年6月18日和19日,李达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公开发表了《什么叫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的》两篇文章。文章初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的必然性。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面最鲜明的旗帜,一面是救济经济上的不平均,即消灭经济上的剥削,一面是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这两篇文章引导了许多五四青年投身社会主义运动。


百年风云且翻涌,革命自有后来人。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来源:江苏先锋综合新华社、党史学习教育、人民网、共产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