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
省苏北农房办〔2019〕4号
省推进办转发省委宣传部等部门
关于结合苏北地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指导意见的通知
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苏北五市工作推进办公室,各有关县(市、区)工作推进办公室:
《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关于结合苏北地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指导意见》已经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
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
2019年4月12日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规划(2018-2022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部署要求,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现就结合苏北地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同步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强化系统性思维,注重从源头抓起,把改善住房条件与实施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按照江苏省文明村镇的标准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与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二、统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
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关于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着眼全面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高水平的系统规划,把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考虑纳入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建设,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等阵地,推动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1.建好文化体育类阵地。把文化体育类阵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硬件支撑。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1个农村文化礼堂,提供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议事、节庆典礼、习俗筵席、电影放映、文化娱乐、图书阅览、体育健身、村规民约教育等服务功能;设置1个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配置健身小公园和健身步道,提供体育健身、集体锻炼等服务功能,配备广场舞电源及音箱等,满足不少于5项体育项目的开展;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和灯光音响设施等。未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配建文体设施,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社区教育等服务功能;按照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文体设施,配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设施。
2.建好社会服务类阵地。针对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类阵地建设。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助医、日托等服务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残疾人之家,提供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等服务功能;设置1个卫生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等服务功能,设签约医生、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未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根据需要设置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浴、日托、助急助安等服务;根据需要设置残疾人之家,提供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文体活动等服务功能。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发展,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电信、邮政、金融等各类市场主体设立农村社区服务站(点)。
3.建好公共安全类阵地。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感。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1个综治中心,提供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咨询和援助、治安防范等服务功能;实施“雪亮工程”,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1个警务室,提供群众纠纷调解、报警、巡防、治安维护以及户籍、身份证、居住证咨询和申报等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运作。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和实际需要,推动防灾避难场所建设,设置统一避难场所标志铭牌。
4.建好市政和生活服务类阵地。大力推进公用设施建设,努力让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快捷方便的服务。加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根据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垃圾桶、垃圾分类收集和清运车辆,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分类投放垃圾。推动路灯建设,在主要公共场所、道路设置路灯。按照“厕所革命”要求,在适宜位置建设公共厕所,设置轮椅通道、扶手、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至少有1个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或孕妇儿童使用的带扶手的坐便器或蹲便器。设置快递点(村邮站),设置便民超市,提供生活日用品和农资购买等生产生活服务。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1个爱心超市,向孤寡老人、单亲家庭、残疾人特困家庭、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等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生活困难群体提供无偿捐助的生活用品和商品,也可向其他群体低价提供,盈利所得计入帮扶资金。
5.建好宣传教育类阵地。推出一批有设计感、与环境相融合、有文化内涵、有乡土风味的宣传教育阵地。在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处,设立固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展示牌;在醒目位置和人流密集的场所开辟公益宣传阵地,公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展示先进典型事迹精神的善行义举榜等,让群众抬眼可及、驻足可观。
三、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生活方式
针对撤组撤村、农民集中居住后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相处方式改变,可能带来的社会关系调适、心理健康调适等问题,从源头上推出有效管用的制度规范和工作举措,努力引导农民群众由村民变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推进移风易俗。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树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风尚。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带头树立文明风尚。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引导群众自己约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和礼仪模式,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褒扬新人新事新风,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完善红白事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免费提供办事场地、厨房用具、餐桌餐具、文化活动、司仪服务等,在便民利民中倡树文明新风。
2.转变生活习惯。坚持疏堵结合,提前考虑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可通过预留空地适度分配给小区居民种菜等方式,引导大家爱护绿化、不毁绿种菜。预留楼梯间等公共空间,提供群众有序存放农具、旧家具等,避免乱堆乱放。适度超前谋划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并实行划线停车、顺向停车。根据入住人口数量,设置若干集中场地,安装晒衣架,引导群众有序晾晒衣被,并且组织志愿者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收晒服务。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3.养成文明行为。运用多种形式普及社会交往、公共场所、文明交通、文明养宠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引导农民群众摒弃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涂乱扔等不文明行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针对滥办酒席、高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靠要”、懒汉行为,家庭暴力、拒绝赡养老人、侵犯妇女特别是出嫁、离婚、丧偶女性合法权益,涉黑涉恶、“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制和约束内容,所有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广泛宣传教育,严格管理措施,从集中入住一开始就管好管到位。
4.促进人际和谐。根据农民群众集中居住带来的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化,为组织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趣味游戏、邻里节等活动预留好公共空间和场所,帮助农民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建好用好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坚持以“邻里守望”为主题,重点围绕关爱空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亲情抚慰、“四点半课堂”、学业辅导、技能培训、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和谐邻里关系。
5.抓好物业管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作为社会化物业管理的有益补充,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不文明习惯改起,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日常保洁保安保绿、生活垃圾分类、河塘沟渠清淤等,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四、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抓住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契机,将实施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工程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具体推动。
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政法、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体育等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合力推动。要及时总结各地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结合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先进典型,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