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村的光阴故事,温柔了岁月……



在徐州东区

市井烟火气息最浓郁的地方

黄山新村

必须榜上有名!




黄山新村,
徐州老牌居民区,
1980年,依着黄山而建。
所谓“黄山”,是一座小山,
现在修建成了黄山公园。



说到黄山新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此地标志性的建筑——“假山”环岛。因为道路整修,这座地标已被搬移,假山现在位于黄山菜市场对面的小公园里。



假山之于黄山新村,就犹如百货大楼之于徐州的存在。

十几年前,联系彼此还需要固定电话和BB机,大哥大都是时髦玩意儿的时候,假山便是大家相约见面的地方。


以假山命名的道路


这座假山不仅仅被黄山新村赋予了个性和身份,更是黄山新村居民所处位置的固定参考点,也是黄山新村真切的记录者。





在黄山新村内,学校、市场、美食、医疗、商业网点一应俱全。



黄山中心小学建于1945年


徐州三中云龙实验学校


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菜市场的烟火气,藏着最抚人心的气息。在人声鼎沸中,热闹地呈现出一幅“市井人世间”的美好画面。






在黄山新村的青砖灰瓦里徜徉,

写满了岁月悠长。

这里藏着最惬意的生活,

是烟火气,是归属感,

是回忆,是柴米油盐,

晨起暮落,日子平淡且欢喜。



有些记忆和事物,只属于老街区。那些情绪、光影、味道的碎片...



夕阳西下,蹒跚漫步。岁月静好,大抵如此。



天上的鸽子自由绕圈飞行,牵手走过的老人,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楼宇旁的老树、缓慢驶过的公车,遛狗的老人,这里充满了的生活的气息。



傍晚时分,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打牌,是专属于街坊们的慢时光。



在老街巷里待久了,总会对这些人情味情有独钟。这是街坊生活在同一条街几十年见面的一声招呼,一个点头与一抹微笑。也是小学放学后,孩子们互相串门过家家的喜悦...




说起能代表老徐州味道的片区,

黄山新村绝对排得上名。

...

比起几公里外,

拔地而起的高楼,

黄山新村不慌不忙,

自有自己的一套规律。



这家开在路口的油香鸭,每到晚饭时间,就会排起长队。




临近饭点,反手烧饼的店门前排起了长队。老板每天早晨7点就开店打起了烧饼,一天大概能卖出四五百个。



先把烧饼按压出原形,小刷子蘸蜂蜜,均匀地刷在圆面团上,再蘸上一层芝麻,再把面饼放在手背上贴到炉子里。


有多少人和小编一样?就钟爱反手烧饼的味道,外层香脆、甜甜的,内芯软糯,香香的。这种原汁原味的手工做出来的烧饼,如今也只能在老社区的老街巷里寻觅到踪影了。



二娃砂锅米线更像是一份麻辣烫,配菜极为丰富。因为它的容器是砂锅,所以米线格外保温,喝完便是“满头大汗”,好像蒸了桑拿一般。



听老板戴姨说,最早她是推着小推车在假山附近卖火烧。戴姨在家里姊妹中排行老三,便叫了“三姐火烧”。因为挨着假山,附近的居民也好叫“假山火烧”。



后来,假山三姐火烧就搬来了黄山垄再就业一条街。来这里的大多是熟客,每天早晨都会有食客排起队,就为了这口熟悉的味道。


假山三姐火烧,在黄山新村的火烧届里也颇有盛名。


大骨丸子汤


在碗里浇上牛肉汤,配上些许蒜泥、香菜、辣油调味,再放入一小把萝卜丸子,一碗大骨丸子汤就成了!

一定要把丸子在汤里泡一会儿,丸子吸收了骨汤,再吃进嘴里,唇齿留香。


夏记饺子鸡丝面


可以说,这徐州东区第一家鸡丝面馆,店开了十六七年了,每天营业到凌晨3点,是东区人民的深夜食堂。



除了当家美食“鸡丝面”,这里的手工饺子和猪蹄儿的味道也不错。



这里的猪蹄不同于其他饭店里的卤猪蹄儿,白水煮透,铺上一层蒜泥,再浇上秘制的料汁。咬上一口,猪蹄儿的软糯和蒜泥的特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香糯不腻。



黄山新村的这家要德火锅2013年开业,如今已经9年了。如果来吃要德火锅,那一定要点上一份他们家的特色菜品——羊蝎子。



烤面筋、油烫鸭、博爱街蜗牛、烤串...在黄山新村,各种各样的美食,有尝不尽的美好味道,吆喝与还价都是热爱生活的证明!



徐州的老社区,

有着最丰富的情愫和人文气息,

也有着最温暖的生活碎片。

在黄山新村,

你会看到鲜活的老故事,

也会发现生活的真正状态是怎样的!